南海建成廣東首個濕地生態公園
發表單位:旅游局
據佛山市林業部門昨日透露,位于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的南海大濕地———廣東首個濕地生態公園,正向有關部門申報廣東省首個體驗式濕地科普教育基地,并將于“五一”黃金周期間,向市民和游客全方位展示濕地生態資源的獨特魅力。
南海大濕地地處北江東岸,總面積達3000多畝,其中水域面積600多畝,陸地面積2000多畝,首期開發面積1000余畝。據悉,融合了獨特的湖泊、沙灘、叢林等豐富天然濕地生態資源的南海大濕地,是佛山不可多得的自然資源。在此基礎上開發建設的南海大濕地生態公園,引入了自然休閑的旅游概念,配合原有得天獨厚的地貌資源,將海濱度假、沙灘漫步、北江暢泳、土著村落、濕地游船觀光、牧場和竹林燒烤等天然、新奇的旅游項目集于一體,全方位地展示濕地生態資源的特色和毛利土著文化。
據介紹,基于積極的保護理念,在建設過程和管理中,大濕地生態公園借鑒美國開發保護的經驗,貼近自然,人工建造物有限,基本不改變原始生態。林業部門認為,作為體驗式旅游目的地,大濕地生態公園可對青少年進行較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和科普教育,因此正積極向有關部門申報“廣東省體驗式濕地科普教育基地”。
專家指出,濕地在提供水資源、調節氣候、解除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南海大濕地這一日益珍稀的自然資源,公園建設是手段,濕地保護是目的,應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適度利用,通過適度利用實現更好的保護,讓人類這一共同財富得以永續利用。
濕地(wetlands)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是重要的生存環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之一。濕地不僅僅是我們傳統認識上的沼澤地、泥炭地、灘涂等,還包括河流、湖泊、水庫、稻田以及退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水區。
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改善氣候、控制污染、美化環境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濕地有其它系統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和“物種的基因庫”。在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并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
每年2月2日為世界濕地日。